經典青少年電影 “狗臉的歲月"

「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My life as a dog and the story not to be told in time…

 

2018年(戊戌年),十二生肖的狗年,如果要推薦一部符合這個年份象徵,同時適合成長過程的兒童、青少年觀看的書籍或電影,那麼,兼具文學藝術內涵、探討多方面兒童心理學的瑞典影片《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原片名Mitt Liv Som Hund),就是值得推薦的經典青少年電影。

1985年發行的《狗臉的歲月》,除了獲得金球獎最佳外片獎、波士頓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外片獎,2005年也獲得英國電影協會(BFI)選入「十四歲前必看50部電影」(The 50 films you should see by the age of 14)中。是導演雷瑟‧霍斯楚(Lasse Hallström)的經典代表作,改編自Leidar Jonsson的自傳式小說。

狗臉的歲月——La vie de chien,法文的意思表示︰艱難困苦的生命。故事描述十二歲的男孩英格瑪(由Anton Glanzelius主演),在父親長期缺席、母親體弱多病的家庭長大。由於母親肺結核重病,感受敏銳的英格瑪不得不和母親分開,與經常惡作劇欺負他的哥哥分別被送到遠房親戚家寄宿。無法將心愛的忠狗西卡帶在身邊,幼小的英格瑪隻身搭火車到鄉下,投靠無子嗣的舅舅和舅媽。

《狗臉的歲月》以細膩平實的手法描述,在小村鎮認識新朋友、度過適應異地的日子,身心內外也在變化中的少年,面對失去親人時一無依傍,幼小的心靈自我排解孤獨的方式。疾病、孤獨與死亡陰影淡淡地貫串全片的主調。故事觸及了發育中兒童對身體性徵變化的認識,不同年齡的友誼和異性的第一次接觸。

影片裡巧妙安排舅舅家出現異鄉人房客一家,和英格瑪乍看是同病相憐,然而對照下,經濟狀況拮据的親戚,無力妥善照顧英格瑪,後來讓他住在屋旁的獨立小屋,暗夜裡的英格瑪,如形單影隻的孤兒棄子。

明白英格瑪這般處境,就更能理解,英格瑪何以對史上第一隻被塞進火箭發射到外太空的生物——名叫「萊卡」(Laika)的母狗報以深深的同情和不捨。影片設定的時代背景是1950年代後期,當時世界大事之一是︰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史上第一枚成功進入行星軌道的人工衛星「史普尼克1號」(Спутник-1 / Sputnik-1,俄語的意思是「衛星」,其本意是「旅行者」)。蘇聯的太空科技,超趕世界第一強權美國,引發美國的恐慌,從此冷戰的世界兩強展開「太空競賽」(space race)。英格瑪提到的「萊卡」(Laika),就是1957年11月3日蘇聯發射人工衛星「史普尼克2號」時搭載上太空的第一個動物。太空狗(The Space Dog)萊卡,即便牠是「首位進入宇宙的旅行者」,還上了世界頭條新聞,英格瑪掛念牠在孤獨中餓死的命運(注1),更藉著比較牠我的命運來自我安慰,自己這般狗臉的歲月其實還不算太壞…。

原先英格瑪慣於透過「比較」來接受命運降臨的一切,包括缺憾。在他投靠遠房親戚的他鄉生活中,看待世事的態度慢慢有了變化…。這一段轉變的過程,和電影將故事舞台設定在現代化步調緩慢、自外於競爭世界,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鎮息息相關。

影片中不時穿插喜感插曲,來自生活的智慧與幽默,小鎮工廠員工和鄰居熱絡的互動,詼諧中溫情暖暖,怪人無奇不有,村莊居民總能找到生活樂趣的樂天生活型態,圍繞英格瑪的周圍是冷靜溫馨的態度,隨著鏡頭注視、呵護英格瑪在陌生異鄉身心成長變化,安撫了外地作客不安的孤獨心靈。

假日放唱盤聽黑膠唱片,從收音機和稀罕的電視機收聽收看運動比賽,凝聚全村鎮老老少少的關注…自尋樂趣的生活和全民熱衷世界級比賽的光景,想必會喚起台灣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共鳴——曾經犧牲睡眠守在電視機前,只為了觀看地球另一邊的國際棒球比賽,為中華少棒隊、青少棒隊加油…的記憶,親切如昨日。

英格瑪與少女Saga的相遇是這部影片的另一個主軸,同齡異性之間從拳擊較量到萌發友誼和情愫…,充滿懷舊氛圍,直樸單純人心的小鎮環境,這些都溫暖了在焦慮中成長、遭逢生離死別的小男孩,撫慰敏感害羞的心靈。

 

不時拌嘴打架的兩兄弟,想為媽媽挑選電器用品,點出兒子用盡一切想挽回、想取悅重病媽媽的用心…,令人心疼的人去樓空,終於明瞭殘酷命運無能違抗。至親死亡的巨大陰影壟罩生活,冷漠的大人避諱不談,幼小的心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注視命運前來,帶走他摯愛的一切。

英格瑪驚覺,故事可能來不及說——「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留在觀眾心目中的,也是留在英格瑪生命中的,是一幕幕英格瑪稚嫩的旁白帶出回溯的詩意鏡頭︰母子相處的時光,波光粼粼的海邊,英格瑪化身小狗嬉鬧、逗母親笑的畫面,和母親讀書的片刻…細碎光彩般似夢如幻的每一格畫面,深深印在腦海,令他眷戀懷念。母子短暫同歡的美好時光,也因此成為他依憑抵擋悲傷、面對殘酷現實的最重要力量,將那再也無法說給媽媽聽的故事,以堅強長大,娓娓道來。

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
My Life as a dog film 預告片:

 

 

注1︰
隨著資料慢慢揭露,世人了解萊卡悲慘的結局。The space dog Laika

Laika, Russian cosmonaut dog, 1957. Laika was the first animal to orbit the Earth, travelling on board the Sputnik 2 spacraft launched on 3 November 1957. The Soviet space programme used dogs and other animal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viability of later (Photo by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

廣告

放生愛書成寶山

 

放生愛書成寶山

這是一個愛書者的心願:讓放生的愛書堆積成崇文國小社區圖書館的寶山……

以下挑出來介紹的六本書,都是《書香家鄉計畫》捐贈的書,可以在崇文的圖書館書架上找到。簡介其中幾本,其餘的,就自行去尋寶山吧,絕不會讓你空手而回的!

本本精彩,適合的讀者群,從高年級的學弟妹到老師家長,不難從書裡找到一些趣味。當然,有幾本書的內容不是以趣味取勝,而是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或是讓我們將眼光放到與自己看似毫無關連的遠方,一本書,就帶給你其他人的人生片段、精彩或感人的故事。

再被狐狸騙一次

《再被狐狸騙一次》,是動物文學高手沈石溪的著作,驚心動魄,有時讓人感慨人不如動物,是極力推薦的書喔!

冰湖幻影──少年阿班與松鴉的微笑

《冰湖幻影──少年阿班與松鴉的微笑》/ 克里斯提昂.博班(Christian Bobin)著

《冰湖幻影──少年阿班與松鴉的微笑》是法國知名作家克里斯提昂.博班(Christian Bobin)為兒童寫的小說。個人讀過很多本這位法國作家的散文,非常喜歡他的風格。他擅長以平易精準的語言措辭,散文和小說的文字像詩一般簡練、晶瑩,深含哲思,很耐人尋味。甚至被推崇為法國「當前最細膩的散文家」。(書香家鄉計畫曾捐贈過另一本博班寫的兒童書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崇文國小圖書館查詢,看看是哪一本書 繼續閱讀

Reading Horse馬年,跟著皮皮去冒險

Reading Horse,可以一詞雙解:閱讀馬;閱讀的馬。都和閱讀有關。歲次甲午的馬年,在日本這樣的地方已經過了23天了,可是在全世界的華人地區,今天還是蛇年的農曆1223日。書香家鄉計畫在此介紹以下兩幅與馬有關的圖畫和創作者,這樣迎接馬年。

一位是李煥章,傳統民俗藝術的剪紙國寶大師。

李煥章 馬年剪紙

他於1925年出生於山東臨沂縣,來台已超過一甲子,幾年前獲登錄為「新北市傳統藝術保存者」的榮銜。他多半以剪綾布的質料剪出龍鳳吉祥、大紅囍字等細緻精美的圖案,剪摺自如,十二生肖當然是常見的剪紙類型,除此還包括中國傳統古典文學裡的四大美人,台灣民家習俗裡的七爺、八爺到鳳梨…都是李煥章老師的題材。

現在他雖然已高齡近九十歲了,眼力可依然好,在每年板橋林家花園的開春活動,常常能見到他的身影。

Pippe Langstrump cover

另一位是這本繪本《長襪皮皮》插圖的作者:英格麗‧凡歌‧紐蔓(Ingrid Vang Nyman, 1916-1959)。

紐蔓是丹麥的插畫家。在哥本哈根學美術,1943年離婚後帶著幼兒到瑞典的斯德哥爾摩。1945年瑞典兒童文學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出版冒險童話故事《長襪皮皮》(Pippi Långstrump)系列,紐蔓為這系列童書繪製的插圖,早已是瑞典人心目中皮皮故事插圖的經典了。

可惜的是,為這系列暢銷童書作畫的紐蔓,在世的時候,她那極具獨創性的插畫作品並沒有受到很多人青睞,生活也無以維生,窮苦潦倒以終。

馬年讀馬,有各種方式,而《長襪皮皮》又跟馬的關係很密切。連2002年瑞典為紀念林格倫的文學成就與貢獻,而設立的「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紀念文學獎」的標識圖案,都以這樣的馬為設計圖案呢!

長襪皮皮,原本是林格倫為她生病的女兒講述的故事,描寫一位小女孩的冒險故事。她的名字很長很長,至於,到底有多長呢?

這本書的中文版(封面不同)已在下一次的贈書書單裡,等完成整理後就會送交給學校,有興趣的人,下學期開學後可以親自到圖書館翻閱。

嗯,皮皮是喜歡冒險的女孩,跟你像不像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