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國中同學會睽違多年後舉行,會後同是崇文國小畢業的校友周姓同學邀幾位到他家敘舊。短暫拜訪,到近來一連串的感懷,這裡想從在同學家見聞說起,可算是「祭祖尋根的季節」的續篇。
當車子開進周同學的老家,一棟幽靜的平房映入眼簾。閩南建築,建材、結構細節,有講究有巧思,整體透露樸實穩重的風格。那是他們兄弟兩人為了孝敬母親,合力在老屋土地重建的房子,前庭後院還有菜圃和果樹。事業有成的同學指著保留到現在的老傢俱,笑談童年往事…,老傢俱沒有雕龍畫鳳,但相信在他心目中,絕對是骨董級。
同學家的《周氏族譜》與屋內銘刻先人德澤的字樣
字如其人,屋有家風,眼前所見無疑是一個例子。同學出示周氏族譜,已是渡臺第九代,而窗明几淨的客廳,我注意到牆上懸掛一幅以炭精筆描繪的祖先肖像畫。筆者對這類的畫像並不陌生,感覺較特別的,是凜然端坐正面姿態的肖像畫下方,題有自述從佃農到成為自耕農,胼手胝足,正直忠實,總結一生志業、期勉子孫的文字。在主人熱情邀約晚餐、品茗後結束拜訪。處處隱約流露出同學家族篤實惜物、緬懷先人的古意,在世風日下的當今社會,自是難得也難忘。當時並沒有用多少言詞表達,感動卻在心裡慢慢迴盪開來……。
記得幾年前和家人聊起已拆除多年的三合院老家,合力回想大廳門口對聯刻了哪些字——那些字句,都是小時候啟蒙認字的漢字(筆者既沒念過幼稚園,也沒上過一天托兒所,真是莫名其妙的驕傲啊)。那些字句,可都是祖父手持刷子,沾上調勻的金色漆,仔細塗刷,要煥然一新過新年的詩詞,也是自己年紀漸長取代祖父年邁的手,在石牆的凹凸面,小心翼翼反覆塗刷,複寫成記憶的家訓︰
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示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
記憶一旦喚起,又可以倒背如流了。去年無意中翻閱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人文庫袖珍本《對聯新語》,發現這副對聯出現在書裡︰清漁洋山人王世楨,乃祖方伯公,年九十餘,讀書排簒不輟,雖盛夏,衣冠危坐,未嘗見其科跌,嘗揭一聯於廳事,云︰
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
「示」比「教」的力量似乎更含蓄深遠,是筆者的經驗——那個年代,父母親多半是以默默的背影教育子女。木訥寡默,是許多戰後台灣五、六年級生共通的父母親形象。
許多人受到教科書與媒體輿論影響,遠遠強過日漸疏離的家族聯繫關係,對歷史淵源和傳承的認識淡薄,渡臺可能也不過五、六代,卻因反中的意識型態,就數典忘祖,把四、五代以前列祖列宗與嫌惡的政權攪在一起恨下去,跟自己的祖先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
劉氏宗祠,全台規模最大宗祠,建於清同治年間。遙尊帝堯、劉邦、劉備為先祖。位於內埔萬巒五溝水,是同姓聚落。
看到報載飄洋過海到屏東尋根的故事,於是想把「祭祖尋根的季節」舊文找來。來自黑龍江的黃斌,族譜記載祖先來自台灣而來尋根,祖先因受朱一貴事件連坐而遭流放,屏東縣文化處特邀文史工作者安排他尋訪事件相關據點。「其中內埔鄉中林村被稱為『杜君英庄』。內埔鄉中林村內仍保有與朱一貴先後起義的杜君英衣冠塚,還有供奉朱一貴舊部潘寶大元帥的慈鳳廟。中林村前村長潘安全表示,200多年前,杜君英與朱一貴先後起義反清,因被視為逆賊,其舊部後人只敢偷偷將其衣冠葬於屏東縣內埔鄉大和部落,後因洪水肆虐,120年前再遷往內埔中林村,因此當地又被稱為『杜君英庄』,明年剛好是遷村120年。」(引聯合報2017.3/28報導)*
筆者並不清楚家鄉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是報導提到田野調查先祖和馬卡道族,文史研究者指出「大昆麓」古地名有說是屏東枋寮,一說是雲林嘉義台南一帶。但父系為大陸出身,母系可能是馬卡道族人,建議他「多來幾趟台灣做田野查訪,以及查考清代宮中檔等資料,先祖的事蹟就會逐漸清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