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練習

今天下午在東京的一橋大學聆聽史碧娃克(G. Spivak)的演講。 演講會場是在會令人想起台灣大學建築的一橋大學國立市東區校園的建築旁。熱絡的氣氛和人山人海的講堂,熱氣與熱情感染著每個人。令人敬仰的鵜飼哲教授開場白,他以不疾不徐的口吻說:

「今天2007年7月7日,在日本是七夕(Tanabata),由來是從中國大陸的牛郎與織女故事的傳說而來,日本到現在也還保持這個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關係。今天也是日本侵華的七七事變紀念日,到今天剛好整整七十年。」

139-1

(上圖: 二戰期間日本和服的織品設計模樣)

演講內容比我想像中更深入淺出,演講是以英語譯成日語的交差進行,主題圍繞在人文學與教育應有的態度上。史碧娃克回顧她出生與成長,是在印度獨立以前的時代,強調「自由的練習」之重要,並比較了十八世紀的知識份子與當今人們面對的問題之差異。

史碧娃克說,為了培養想像力,哲學與閱讀都很重要。想像的練習,如同身體的練習,這種身體的訓練在十八世紀時是一種「喜悅」,與今天很不一樣。她指出,在全球化的時代,在看似均一、無異當中,積極進入(access)各種不同文化當中,秉持「文化應該互補」(supplementation)的態度很重要。

後半場的座談會中,出席的有韓國出身、關注研究慰安婦歷史的李靜和教授。李靜和感性地說,其實她很想以歌和舞歡迎這位遠道而來的朋友,但還是以語言來交換喜悅的心情。 繼續閱讀

廣告

Share Good Reading: 一張遲到的明信片

【分享好閱讀】系列

《書香家鄉計畫》幾年來由校友募書和各界捐書的數百本書裡,有一些臺灣傑出青少年文學作家的童書小說或繪本作品,和優秀的插畫家所繪製的插圖和封面。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在這裡介紹過臺灣的青少年兒童作家和插畫家。

一年將盡的12月,是特別讓人想念遠方的家人、朋友的季節。也許,你會忽然想起那位曾經同窗,但因各種因素而轉學的好同學,想親自做一張手作的卡片,傳達心裡想念的溫度,問候好友平安…。

那麼,就由寫了《一張遲到的明信片》這本書的兒童作家管家琪來打先鋒,介紹臺灣的青少年兒童作家群吧。

一張遲到的明信片   (著: 管家琪  /繪: 蘇力卡)

★管家琪(作家)

管家琪,出生台灣台北,祖籍江蘇鹽城,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記者,現專職寫作。一直在少兒文學領域努力耕耘,著作非常多。廣受世界華文讀友歡迎的青少年兒童作家,目前在台灣已出版創作、翻譯和改寫的作品近三百冊,在大陸、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也都有幾十冊作品出版,是台灣暢銷的青少年文學作家。她每年巡迴台灣、馬來西亞等地指導兒童寫作、家長如何帶領親子共讀。曾獲得許多重要獎項,包括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教育廳兒童文學創作首獎等。長篇少年小說《小婉心》獲1992年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短篇小說集《珍珠奶茶的誘惑》獲1995年「好書大家讀」年度短篇少年小說優選,及1996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並獲選為1997年德國慕尼黑青少年兒童圖書館典藏圖書等多種獎項和榮譽。

管家琪的《一張遲到的明信片》曾入選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故事大綱是這樣的:一位女孩叫萱萱,她剛搬到新家幾個月,忽然收到一張從日本北海道寄來的明信片,收件人是劉心悅。可是,萱萱家裡卻沒有人叫劉心悅,地址沒錯,是萱萱家。因為是明信片的形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寄信人寫的內容。信上寫著薰衣草、布魯斯口琴,你還好好的活著嗎?

最奇怪的是,這封明信片的日期是三年前……

萱萱接下來會怎麼行動呢?

IS00000120

★蘇力卡(插畫家)

《一張遲到的明信片》的繪者是蘇力卡,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到法國進修藝術創作。曾擔任報社專職圖像設計,從事兒童繪本、圖文書創作及各類文化出版品插畫設計。作品散見各大報章雜誌、書籍,以及文化活動視覺繪圖。她喜歡有變化的生活,更喜歡每隔一段時間嘗試不同的媒材創作,特別喜歡紙張與布料的味道。覺得回到工作桌前畫畫或手作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蘇力卡繪本作品曾獲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插畫獎。近幾年,結合布料材質的創作,落實慢速生活以及自然呼吸的生活空間。

《書香家鄉計畫》受贈的幾本捐書的書單裡,可以欣賞到蘇力卡的插畫作品,除了《一張遲到的明信片》,還有其他幾本,下回再來介紹那幾本少年小說的作者!

(以上簡介資料參考:九歌出版社、小魯出版社。感謝!)

 

http://www.chiuko.com.tw/book.php?book=detail&bookID=2629

 

 

 

玫瑰花香送、四月讀書天 (3)

IMG_59654. 書寫、與光的探求

法國詩人寒波(Rimbaud)曾經歌頌創作的神奇工具:

「執鵝毛筆/鋼筆的手 (main à la plume),是人類思想不可或缺之器」。

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書寫的文明》前言中說:「今天,至少在我們國家,每個人書寫。」不由得讓人感覺法國的「美好時代」是延續到了他的時代。羅蘭巴特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生疏,他的話聽來卻彷彿是自遠古擊來的震撼迴響。

如果視寒波到羅蘭巴特的時代,為古典書寫時代的末世,那麼二十一世紀則是堂堂邁入數位化的非書寫時代了。還是我們可以樂觀期待,這其實是文明革命「三次元書寫」的開始而已?猶如我們繼續相信,人類的創造力,源源不絕…

日星母型書寫的文明與閱讀的方式掀起劃時代的革命,我們目睹而且參與,也是很幸運。請想像一下,堅持手書,在幾世紀之後,會變成一種美德,還是落伍的話柄呢?再把想像的範圍延伸:從親筆手書的觸感書寫者的心靈創作,到點字的觸感閱讀者的心靈共鳴,或者有聲書口耳相傳的理念表達,是在什麼向度上交會、凝聚呢?

 是否我們可以這麼說:不管甚麼形式或語言的書寫與閱讀,兩者之間莫不是給予光的企圖,和探求光的欲望。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或可因此解讀為:探求光的欲望,以及對此欲望實踐的雙重意志下的行為。

 

你應該是不乏給予光明的企圖和欲望,但你是否有過向遠方探尋光的經驗呢?

 

探求光的欲望,使我每每在特殊的時刻,與特別的書相遇。早年我親筆手抄借來的《靜謐與光明》(Silence and Light),內容談的是路易斯・康(Louis I. Kahn)的建築與思想,對我日後影響甚巨,老同學割愛,最後將書拱手讓我。沒想到在多年後,我從圖書題材中尋索思考,終究回到路易斯康對光的探求,隨手抽來這本塵封已久的書那一天,恰是多年前朋友贈書落款日。類似的巧合,在我生命中,屢屢出現,有驚有喜,意義也深淺不一。這樣的書不盡然是生命之書,卻像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吸引讀者不知不覺中打開扉頁,與作者在字裡行間交流。

這彷彿印證了《圖書館建築的圖像學》說的:「面向書籍,即意謂著:面向未知世界塑造一個等身大的想像力的意志。」閱讀,無論是從個人意志出發,或僅是無意識的偶遇,都是面向無法預期的發現之旅。藏在書頁裡的,更可能是一場與未知的自己的奇遇旅行。

IMG_6064 對於生活在閱讀環境簡陋、甚至圖書缺無的狀況下成長的兒童來說,公立圖書館的設立開放,就更顯出迫切的需要,和無可計量的重要性。在優渥的讀書環境下長大的人,恐怕難以體會,在缺乏紙張書籍的窘困中,無處不書、無時不讀的滿腔求知欲是什麼滋味吧!而公部門的文化預算,尤其教育相關經費,應該讓每一個社區確保擁有至少一間公立開放的圖書館公立圖書館的必要性,就是為了能夠確保一般民眾都能夠獲得文化與資訊的取得。在北歐先進國家,落實百年樹人的教育,有完備的公立圖書館,而且民眾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也是教育水準能夠保持的一大要素。

台灣貧富差距日漸懸殊,以前曾有企業發起「捐書上山」的活動,把目光移到台灣窮鄉僻壤的山區小學,冀望藉知識資源分享的行動,弭平城鄉的差距。贈書一冊,傳遞的何止是書香而已呢?而網路上設置的書籍交會站(BookCrossing),標榜放生書籍的態度,透過無國界的網路傳遞訊息,不僅達到書籍資源再利用的目的,又增添讀書會的功能,達到交換心得的樂趣。

Pompei

閱讀與被閱讀之間,我有過特殊的體驗:遭火山掩埋的義大利龐貝城(Pompei)古蹟,遺址出土後發現的壁畫中不乏朗誦、閱讀的題材。為數稀少的肖像畫中,又以一對麵包店夫婦的壁畫最負盛名,曾在東京的龐貝遺跡特展中展出。(左圖)男主人手持書卷,炯炯有神。面貌姣美、明眸大眼的夫人,手持一支筆和書寫板放在胸前。他們優雅自信的神情,近二千年後與我目光交會,那一瞬間竟有莫以名狀、不可思議的感受,使我久久無法將眼光從畫像前移開。在她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眸深處,是否隱藏著對「知」的理解與確信?而握筆的那雙手,也許是握有自我意志表達與發言權力,能書善寫的巧手?

我像是站立在古今時空交會的真空點上,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心靈對話,身邊的喧嘩頓時靜默,我從那幅肖像領略到,那是處於多樣文化交會點的龐貝城──無畏東方異文化陸續入港進駐,龐貝城居民不改恢宏大度和自信,沒有衝突排斥,反而成就蓬勃的文化盛世。與二千年前的眼神交會,我讀到一種氣魄與胸襟!

 

5.與書相遇在街頭

 (左圖:2013 台北國際書展)IMG_6065

在日本,四月正是莘莘學子新學年開學的時節。你可也記得,元朝翁森的詩「四時讀書樂」?詩有點長,我們讀它的機會也很少,住在能享受四季景致變化的地方,是天所賜的恩福,懂得品吟四時讀書的雅趣,也非心性功力難得之人所不能享,就按捺點性子,輕聲讀它一遍吧: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韋對編燈動壁,商歌夜半霜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春天是讀書天,而這個春天,到街頭去與書相遇也好;或者,就讓屋外綠籬、雨牆纏綿相對。一如你的閱讀,在爬梳字裡行間的情意理念中,徐徐轉換成思辨想像的書寫。

寒波與羅蘭巴特的絮語,仍在我們的時代迴盪。只要思想不停滯,我相信,在人間國度,為了那千古的知音讀者,我們會以羽毛、以玫瑰、以彩筆、以鍵盤、以姆指、口足、以眨眼……,繼續書寫。

二千年後,或者下一次的冰河時期過後,人類文明中熠熠生輝過的,哪一雙眼,會被閱讀?而哪一雙眼,會與未來後繼者的眼瞳,相遇在什麼視窗下?

(完)

2013. 4.23  世界書香日

後註:這篇原是寫於2003年的舊作,在「世界書香日」蔚為風潮前,被圖書館專業的朋友流傳於網路間。增刪其中一小部分,分三次刊登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