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書寫、閱讀與光的探求
法國詩人寒波(Rimbaud)曾經歌頌創作的神奇工具:
「執鵝毛筆/鋼筆的手 (main à la plume),是人類思想不可或缺之器」。
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書寫的文明》前言中說:「今天,至少在我們國家,每個人書寫。」不由得讓人感覺法國的「美好時代」是延續到了他的時代。羅蘭巴特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生疏,他的話聽來卻彷彿是自遠古擊來的震撼迴響。
如果視寒波到羅蘭巴特的時代,為古典書寫時代的末世,那麼二十一世紀則是堂堂邁入數位化的非書寫時代了。還是我們可以樂觀期待,這其實是文明革命「三次元書寫」的開始而已?猶如我們繼續相信,人類的創造力,源源不絕…
書寫的文明與閱讀的方式掀起劃時代的革命,我們目睹而且參與,也是很幸運。請想像一下,堅持手書,在幾世紀之後,會變成一種美德,還是落伍的話柄呢?再把想像的範圍延伸:從親筆手書的觸感書寫者的心靈創作,到點字的觸感閱讀者的心靈共鳴,或者有聲書口耳相傳的理念表達,是在什麼向度上交會、凝聚呢?
是否我們可以這麼說:不管甚麼形式或語言的書寫與閱讀,兩者之間莫不是給予光的企圖,和探求光的欲望。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或可因此解讀為:探求光的欲望,以及對此欲望實踐的雙重意志下的行為。
你應該是不乏給予光明的企圖和欲望,但你是否有過向遠方探尋光的經驗呢?
探求光的欲望,使我每每在特殊的時刻,與特別的書相遇。早年我親筆手抄借來的《靜謐與光明》(Silence and Light),內容談的是路易斯・康(Louis I. Kahn)的建築與思想,對我日後影響甚巨,老同學割愛,最後將書拱手讓我。沒想到在多年後,我從圖書題材中尋索思考,終究回到路易斯康對光的探求,隨手抽來這本塵封已久的書那一天,恰是多年前朋友贈書落款日。類似的巧合,在我生命中,屢屢出現,有驚有喜,意義也深淺不一。這樣的書不盡然是生命之書,卻像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吸引讀者不知不覺中打開扉頁,與作者在字裡行間交流。
這彷彿印證了《圖書館建築的圖像學》說的:「面向書籍,即意謂著:面向未知世界塑造一個等身大的想像力的意志。」閱讀,無論是從個人意志出發,或僅是無意識的偶遇,都是面向無法預期的發現之旅。藏在書頁裡的,更可能是一場與未知的自己的奇遇旅行。
對於生活在閱讀環境簡陋、甚至圖書缺無的狀況下成長的兒童來說,公立圖書館的設立開放,就更顯出迫切的需要,和無可計量的重要性。在優渥的讀書環境下長大的人,恐怕難以體會,在缺乏紙張書籍的窘困中,無處不書、無時不讀的滿腔求知欲是什麼滋味吧!而公部門的文化預算,尤其教育相關經費,應該讓每一個社區確保擁有至少一間公立開放的圖書館。公立圖書館的必要性,就是為了能夠確保一般民眾都能夠獲得文化與資訊的取得。在北歐先進國家,落實百年樹人的教育,有完備的公立圖書館,而且民眾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也是教育水準能夠保持的一大要素。
台灣貧富差距日漸懸殊,以前曾有企業發起「捐書上山」的活動,把目光移到台灣窮鄉僻壤的山區小學,冀望藉知識資源分享的行動,弭平城鄉的差距。贈書一冊,傳遞的何止是書香而已呢?而網路上設置的書籍交會站(BookCrossing),標榜放生書籍的態度,透過無國界的網路傳遞訊息,不僅達到書籍資源再利用的目的,又增添讀書會的功能,達到交換心得的樂趣。

閱讀與被閱讀之間,我有過特殊的體驗:遭火山掩埋的義大利龐貝城(Pompei)古蹟,遺址出土後發現的壁畫中不乏朗誦、閱讀的題材。為數稀少的肖像畫中,又以一對麵包店夫婦的壁畫最負盛名,曾在東京的龐貝遺跡特展中展出。(左圖)男主人手持書卷,炯炯有神。面貌姣美、明眸大眼的夫人,手持一支筆和書寫板放在胸前。他們優雅自信的神情,近二千年後與我目光交會,那一瞬間竟有莫以名狀、不可思議的感受,使我久久無法將眼光從畫像前移開。在她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眸深處,是否隱藏著對「知」的理解與確信?而握筆的那雙手,也許是握有自我意志表達與發言權力,能書善寫的巧手?
我像是站立在古今時空交會的真空點上,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心靈對話,身邊的喧嘩頓時靜默,我從那幅肖像領略到,那是處於多樣文化交會點的龐貝城──無畏東方異文化陸續入港進駐,龐貝城居民不改恢宏大度和自信,沒有衝突排斥,反而成就蓬勃的文化盛世。與二千年前的眼神交會,我讀到一種氣魄與胸襟!
5.與書相遇在街頭
(左圖:2013 台北國際書展)
在日本,四月正是莘莘學子新學年開學的時節。你可也記得,元朝翁森的詩「四時讀書樂」?詩有點長,我們讀它的機會也很少,住在能享受四季景致變化的地方,是天所賜的恩福,懂得品吟四時讀書的雅趣,也非心性功力難得之人所不能享,就按捺點性子,輕聲讀它一遍吧: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韋對編燈動壁,商歌夜半霜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春天是讀書天,而這個春天,到街頭去與書相遇也好;或者,就讓屋外綠籬、雨牆纏綿相對。一如你的閱讀,在爬梳字裡行間的情意理念中,徐徐轉換成思辨想像的書寫。
寒波與羅蘭巴特的絮語,仍在我們的時代迴盪。只要思想不停滯,我相信,在人間國度,為了那千古的知音讀者,我們會以羽毛、以玫瑰、以彩筆、以鍵盤、以姆指、口足、以眨眼……,繼續書寫。
二千年後,或者下一次的冰河時期過後,人類文明中熠熠生輝過的,哪一雙眼,會被閱讀?而哪一雙眼,會與未來後繼者的眼瞳,相遇在什麼視窗下?
(完)
2013. 4.23 世界書香日
後註:這篇原是寫於2003年的舊作,在「世界書香日」蔚為風潮前,被圖書館專業的朋友流傳於網路間。增刪其中一小部分,分三次刊登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