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我們把家的圈子畫得太小了。」
──德蕾莎修女
在今年度捐贈給母校的書籍裡,有一本傳記《泰蕾莎修女》。因為是較早期出版的書,當時將Mother Teresa譯為泰蕾莎修女。後來在台灣出版的中文版,多半譯成德蕾莎修女。譯名雖然有異,但指的都是一生始終與貧苦人在一起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

上一篇文章提到,福島核災發生到現在,屆滿兩年。今年,因為台電不斷增加預算、核電機組頻出問題,有關到底台灣用電是否非核不可?從政府到媒體、民間,很多人在討論「核能」與「公投」的議題。在我們的家鄉屏東縣,就有一座核三廠。你知道核三廠位在哪裡嗎?核三廠與你家的距離有幾公里,你算過嗎?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島,一旦發生像福島那樣的核災,人們要逃到哪裡去呢?台灣擁有三座核電廠,但台灣的居民,你具備了保護自我身家安全的重要核災知識嗎?
❖街頭是一本書
「書香家鄉計畫」的網站,除了會不定期介紹校友們捐贈和校友們發動親情、友情攻擊募集來的贈書,還希望介紹一些特別的書。圍繞著「核能」的話題,接下來就介紹三種特別的書。
到目前為止,當我們說到「書」,大部分是指用紙張印刷製成的紙本書;有些書,則是寫在街頭巷尾的角落。3/9到3/10週末假日的台北,從中正紀念堂、博愛特區到凱達格蘭大道,宛如一本化身成充滿音樂、律動的大書。這一頁是爸爸牽著兒女,那一角落有媽媽阿姨帶著成長中的孩子外甥的畫面…。哇!光是台北市,就湧進了十萬人左右上街頭,那些身影,可以讓人仔細地閱讀呢!像以下這位爺爺說,他手上寫了「我是人,我反核」標語的圖案,是他孫子畫的。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台灣分會兒童小組,在環保署門口,和媽媽們以閩南語大聲喊出:「核電核電NO! NO! NO!」、「愛囡仔,不愛歹麼仔(ㄆㄞ ㄇㄧ ㄧㄚˋ)!」(愛孩子,不愛壞東西)。
很多面孔一看就可以猜到,他們自動自發來遊行,而不是被什麼團體動員來的人。他們純粹為了自己的子女、孫子們的未來,而走上街頭。

有的人從中學習了水平式民主,有的人只是想表達「免於恐懼的自由」,有人認為呵護地球生態永續的信念和行動都很重要。有的人想要藉此傳遞對親人朋友的愛。

❖掛在風中的單頁書

為了我的未來
請廢核
小學生的請求
他/她一筆一劃認真寫下的字句,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誠懇的請求,只有一個:請廢核。
這不是向著國家最高決策者所做的請求,而是向著所有會威脅到「我的未來」的一切而提出的請求。就像日本詩人菅啟次郎寫的:「山川草木不同意」──廢核不廢核,不是人類自己的問題而已。
愛因斯坦曾說:「所有科技的努力,總以造福人類,關切人類的命運為主要目的。」他說的固然沒錯,但其實也只說對了一半。因為,科技不能只自私地造福人類,而犧牲其他一切生物。更何況,核電的發明,到頭來是會毀滅地球的,並非造福萬物的好科技。
這個小學生寫下「為了我的未來 請廢核 小學生的請求」,以最簡潔的三行字,寫出未來世代的心聲。這一張紙條,可以看成是一頁的書簡,這一封信,這本在風中飛揚的單頁書,清楚地告訴世人:
他/她和任何人一樣,不可能置身核災威脅之外。就算政府要舉辦公投,但門檻很高,未成年的他不能投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在三月九日這一天,他以他最真誠的宣示請求,向全世界公開表達了他對核電的意見。
這個小學生,或許已明白,個人雖然渺小,但是他/她自己的未來,應該由他/她自己決定,不該隨便讓別人為他/她決定。他/她的聲音或許微弱,他/她的個子或許矮小、不起眼,可是,他/她也許已了解,他/她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完整的個體、一個無人可取代的生命。
這本書,高掛在樹梢,不只是想讓凱道盡頭總統府裡的人看見、聽到他/她的心聲;也許更希望春風載著它們,飛向更多人的眼前、耳朵裡,提醒更多人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呢!

❖歌之書
還有一種書,是靠口耳傳唱,以最真實的歌聲和情感,唱在風中,印在人們記憶裡的歌謠。這種口述之書,往往沒有文字,卻比書寫文化的歷史還要悠久。不過現在要介紹的,則是寫於1994年,透過網路找一找,就能聽到的日語歌《若狹之海》(詞曲/唱:姫野洋三),其中一段,翻譯成中文,抄錄在後,你不妨仔細玩味一下:
無嗅無味的輻射能
每天死命地不斷製造出來
直到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那一代
只留下一個被污染的世界
拼命地把夜晚弄得那麼亮
拼命地把夏天弄得那麼冷
還不夠還不夠 這樣竟然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