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岩崎知弘(となりのちひろ)

以前在〈怎樣的生活養成怎樣的孩子〉文章裡提過,會介紹岩崎知弘這位對世界兒童繪畫貢獻很大的畫家。〈窗邊的岩崎知弘〉雖是筆者一篇舊文加補充,趁著暑假,不妨來欣賞幾幅岩崎知弘的畫作吧~

chihiro 1

窗邊的岩崎知弘(となりのちひ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有一本自傳名著《窗口邊的荳荳》(日文書名是 となりのトトちゃん,三十年前的中文版書名,現在出版的書名已改譯為《窗邊的小荳荳》),讀過這本書的人大概對這本書封面岩崎知弘的插圖有印象。岩崎知弘的繪畫就隨著這本書翻譯風行台灣,當時台灣到處看得見最多的就是她筆下所繪的少年、少女的書籤。這篇仿黑柳徹子書名而定的標題原是《窗口邊的岩崎知弘》,趁修改增補就改為《窗邊的岩崎知弘》。

岩崎ちひろ(Iwasaki Chihiro, 1918-1974),在她的正式網站使用的是「岩崎知弘」這個名字,以下就以這個漢字名來稱她。

第一次親眼欣賞岩崎知弘繪畫真跡,是在參觀岩崎知弘美術館(Chihiro Art Museum Tokyo)時。這座佔地不大的紀念美術館,是她生前的住家,位於東京都練馬區石神井安靜的住宅區內。此外,在她母親的家鄉長野縣,也另設有姐妹館安曇野美術館,那裡展示並收藏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兒童畫家的作品。若不是在岩崎知弘美術館目睹她種類多樣的創作作品,了解畫家的生涯,我對她的認識也許只停留在《窗口邊的荳荳》,和書籤上以孩童臉龐為主的簡單構圖居多的插畫作品而已。

1974年的8 月8日岩崎知弘因肝癌去世,享年五十五歲。今年(2008)適逢她誕生90週年,東京石神井的本館和長野縣的姐妹館,都有慶祝她冥誕90週年的創作繪本展、與她的繪畫有相當淵源的小林一茶的俳句研究、世界繪本畫家等等相關展覽。

Chihiro 3 窗口邊的荳荳

很有繪畫天分和運動細胞的岩崎知弘,在當時家境算不錯,小時候在鄰居家看過岡本歸一畫作的雜誌之後就深深著迷,14歲時母親雖讓她拜師學畫,但反對她進美術學校就讀。她後來只好進哥倫比亞洋裁學院就讀,同時也開始學書法。 繼續閱讀

廣告

好詩讀之5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羅青

雲林大屠殺120周年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我們已經把他們徹徹底底的遺忘

被殖民的本來就沒有人權沒有尊嚴

沒有聲音知識沒有意志自由沒有遠見理想

憑什麼上街襲殺什麼都有的殖民駐軍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我們深惡痛絕以他們為恥

沒有訓練編制沒有軍艦重砲

沒有手榴彈沒有機關槍更沒有武士刀

憑什麼攻擊負責啟蒙教化的威武皇軍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我們認為被殖民越久越高級越文明

沒有帝國大學沒有士官學校沒有軍部大臣

沒有殖民主義沒有蕃情知識沒有理蕃行政

憑什麼用大刀菜刀斧頭鋤頭幼稚可笑的抗爭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我們深信被殖民越久越優秀越進步

沒有民族人種學位、民俗宗教學位、文化人類學位

沒有南方文化研究所、文明使命託管論、細菌化學武器製造廠

憑什麼用粗鄙又不科學的河洛話四處夢囈抗議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反抗殖民統治的種念都已被消毒乾淨

從滅絕一家到滅絕四鄰到鄉里村莊的滅絕

滅絕所有的記憶所有的自信滅絕一切傳承

剩下的只有在皇民化聖寵中的狂喜與奉承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替無主孤魂申冤無利可圖無名可賺無法可立

而生者力爭上游則可亢奮的融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操練優雅流利的擬宮廷語言似操作熟練的手術刀

在清酒爛醉召妓踏歌中觀賞清輝式的印象派油畫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遭受種族屠殺流淌成河的鮮血

最後只能凝結成一句野蠻苛酷的英文評語

參雜在一串不相干的錯誤統計數字之內

無關痛癢的壓皺在重疊如山的舊報紙裡

 

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因為石牆大院內的櫻花開得年比一年燦爛

而院牆外,那隻多年無主的流浪癩皮狗

繼續習慣性的溫順趴下,下意識的諂媚試探

試探把頭依偎入牆角萎落成堆的櫻花瓣中

 

羅青註:我曾在雲林縣斗六、斗南、土庫之間服役,得知120年前,也就是1896年6月10日,簡義、柯鐵等人聚義鐵國山,率軍襲擊駐守雲林斗六街日軍,史稱「鐵國山抗日」之戰。16日,日軍連續掃蕩鐵國山七天,焚毀民房,屠殺百姓,以斗六街及石龜溪莊受創最為慘烈,死傷萬餘人,史稱「雲林大屠殺」。「野蠻苛酷」為英國報紙對此一鎮壓滅台策略的評語;「被殖民越久越高級越文明」則是台北市長前台大醫院醫生柯文哲的名言。

(此詩刊於http://udn.com/news/story/7048/1808776-【慢慢讀,詩】羅青/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

2016-07-06 11:21)

****************************

 

昨晚讀到羅青這首詩,先是被標題震驚,讀罷〈我們拒絕為犧牲死難者哀悼〉,想起清朝學者龔自珍的名言:「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讀後的餘音呈現 繼續閱讀

來自海德堡的311書籤

 Shioris of 311 from Heidelberg

來自海德堡的311書籤

《書籤計畫》–我們在此相遇

崇文國小/社區圖書館的架上,有一本書《文字的眾母親》,談的是活版印刷與鉛字故事,作者是日本著名攝影家港千尋(MINATO Chihiro)先生。今年春天他從東京寄來一些書籤,就在三月十一日當天寄達。這些書籤不尋常,是他以日本東北地區311後的風景攝影作品為背景印製成的書籤。由德國海德堡幾家書店和圖書館共同製作12000張免費書籤,我收到的就是其中數張。

這些書籤來自《書籤計畫》。書籤和書本向來就是很麻吉的好朋友,當你讀的故事正精彩,忽然有人打電話來,或媽媽催著吃晚飯,這時怎麼辦?讓書本整張臉趴在書桌上?還是交給一張正點的書籤來完成它的任務吧。

現在書籤很珍貴,可不是嗎?在紙本書閱讀都愈來愈稀罕的網路時代,藉這個機會,在書香家鄉計畫網站介紹港千尋先生發想主持的《書籤計畫》:

書籤的日文是這麼寫:栞(しおり),唸成Shi-ori(英文則是Bookmark)。《書籤計畫》英文名稱就是Shiori Project,是2010年秋天設立的,最初的活動從日本宮城縣的仙台市(Sendai)開始。沒錯,就是在那之後不到半年,被311日地震海嘯蹂躪、重創得滿目瘡痍的仙台市。

img007

「海德堡書籤計畫2013」(Shiori Project Heidelberg 2013),今年港先生在德國促成的這個計畫,可以在德國海德堡的書店、大學及市立圖書館、舊書店、餐廳免費取得書籤。在3月11日那段期間還展出了跟日本311核災地震相關的攝影展,計畫將進行到2017年。

左圖是《我們在此相遇》書封面與書籤(原書名:Here Is Where We Meet, 作者: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書籤旅人

《書籤計畫導讀》形容書籤是:「栞は旅人」(書籤旅人),也就是說,書籤是旅行者……。「它從一頁到另一頁,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你在哪裡發現這張書籤?你是怎麼擁有它的?你怎麼看這張書籤?」

你手上的書籤又會怎麼重新出發,再度旅行到另一個讀者手裡?一張書籤裡,可能就是充滿故事的小小世界!就像「書香家鄉計畫」的書,許多書籍是崇文的校友和校友的朋友們將他們的愛書捐出來,於是書籍們才這樣地旅行到崇文國小圖書館,然後再被你發現,借閱到手上…。

當你將上次沒看完的書再借來繼續讀,發現你夾放在原本那頁的書籤,依然好端端地躺在書頁間,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書籤計畫》網站,就是一個讀者的社群(Community for Readers and Creators)。透過便利的網際網路,以書籤為媒介,連結世界各地廣大讀者、作家與藝術家等創作者。在這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上傳各種語言文字、影像,與人分享各種訊息、跟閱讀和書籍相關的想法。網站除了設有日文、英文、法文版,也有部份內容是簡體中文版。步驟呢, 繼續閱讀

玫瑰花香送、四月讀書天 (2)

2. 識字與文盲

   靈魂的出口「寺子屋」(Terakoya),指的是從日本德川時代起,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具有知識學識的武士和寺院僧侶,教育一般庶民小孩書寫閱讀的場所。當時存在於日本各地的寺子屋,計約有數萬所以上,是一種以平民大眾為對象的草根教育。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教育系統和制度的確立,大幅提昇了教育水準,更是日本後來邁向現代化進步的重要基盤。近年來日本教育界對於本國教育水準和學子學習欲日漸低落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對於海外教育的支援贊助,倒是不遺餘力。

日本過去十多年來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國際寺子屋運動」為例,支援提供四十多國的小孩與成人接受識字教育,並視當地的需求增加生活技能、保健、人權等等教育內容,歷年來成果豐碩。但不可諱言的是,從調查數字來看,今天全世界的成人當中,仍有八億八千萬人是文盲,其中女性佔三分之二,而因戰爭成為難民,或生活貧困等因素無法就學的孩童,估計達一億一千多萬人。亞洲的文盲程度也佔全世界文盲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四之多。

因此,教科文組織進而推動「識字的十年,2003-2012」,以全人類識字教育普及化為努力的目標,強調識字重要性的主題,標舉的是「自由」:”Literacy as Freedom”。這與多年前揭櫫學習中蘊藏財富的著眼點有基本的差異──識字能力,作為一種工具,不限於以功利實用的社會價值為追求目的,還有消除與大眾社會溝通的障礙等等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佔最多數文盲人口的女性,在當今許多的社會裡仍受到性別差異的對待,言行舉止在多重束縛的制限下,遑論其他,通過識字而獲得心靈的自由自主,無疑是使弱勢者走向自主的一大助力。尤其提出兒童受教權的呼籲,希冀國際正視各國因貧困、戰亂與宗教等種種因素被剝奪受教權的孩童,尤其是少女。

Malala Day 10 nov Malala Yousufzai左圖為「國際瑪拉拉日」(International Malala Day)上街頭的少女們,響應瑪拉拉(Malala Yousufzai)這位巴基斯坦少女,爭取全球像瑪拉拉一樣年齡的少女,應該與其他人一樣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圖片出自from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20281117)

套書

3.讀書夢

記得台灣多年前推動的成人教育,有部紀錄片「讀書夢」。題材與內容感動多數的觀眾。識字學習過程的呈現,質樸而真誠流露,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真實記錄。在西洋歷史的皇帝當中,征服統一大半歐洲的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恐怕是一生都作「讀書夢」的皇帝吧。

實際上,查里曼大帝是不折不扣的文盲,他發明了獨特的簽名式,因為他不會寫字。但這個文盲國王,卻懂得延攬學者,尊崇知識份子。在查里曼大帝的時代,拉丁文即是透過筆耕複寫而得以保存下來。他在位時,從西元768年到814年去世為止,積極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文化為範本,獎勵學術研究與宗教藝術,如細密寫本與插繪著作、修道院、金雕工藝、壁畫、建築風格等等環繞基督教為中心的美術,而造就中世紀藝術文化輝煌的一頁,即史稱的「卡洛林文藝復興時代」。

尤其,中世紀西方書籍史上佔有重要篇幅,且是中世紀文明的重要特色,即是由修道院主導製作的彩繪寫本。聖本篤修會的修道院規定:所有的聖本篤修會的修道院,必須具備藏書庫。拜這則會規之賜,各地修道院士在專設的寫字房,抄繕各式聖經、彌撒典書和時禱書等限量製作、高價豪華的書籍。加上西班牙的托雷多、巴塞隆納等地的修道院長等人的推動下,熱心收集藏書,印刷術發明以前,以手抄的方式保留的古典手稿文物,就成為研究中世紀西方的重要文獻來源。不幸的是,西元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侵略時,大量希臘古典遭破壞,包括梵諦岡在內,中世紀持續收集的珍貴手稿與繪本藏書,在十三世紀的動亂時代大多散逸無跡。

Maya Civilization

(以上插圖之書,是書香家鄉計畫之贈書,可至崇文國小圖書館借閱。)

幾世紀後,秘魯出身的編年史學作家印加德拉維卡(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來自殖民軍官父親的西班牙血統,與母親印加王國貴族的雙重血統,使他一生註定牽繫在新舊大陸之間。他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思考殖民者輕蔑被殖民者的文化傳統而導致的不幸,寫下印加王國歷史及殖民時期最早且最重要的史料,卻被當政者列為禁書,一直到十九世紀才重見天日。

不見容於強勢者的文化宗教或政治主張,而被定裁是異文化、異教徒的古典、異論者而慘遭摧毀滅絕的命運,東西古今歷歷可見。「宗教改革」和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焚書例子,讓人看到,時代、區域、事件、人物縱然相異,一再重覆的,卻始終是偏狹歷史的人為操作。

古騰堡42行聖經 慶應大學圖書館典藏 (2009丸善展示會)

古騰堡42行聖經 慶應大學圖書館典藏 (2009丸善展示會)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我們能藉緬懷印加德拉維卡,憑弔消失的印加文明,但不可或忘的是,弱肉強食的傲慢人類,親手掩埋掉多少古文化,又有多少歷史灰飛煙滅、而多少民族的命運葬送在掠奪殺伐中。

中世紀知識份子肖像伊拉克戰爭時,獨裁政權後無政府狀態下,典藏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博物館與國家圖書館,遭劫掠燒毀的文物達數十萬件。眼睜睜看著人類共有的世界古文明的文化遺產,被竊盜破壞,究竟是誰之過?一場愚昧無知的人類歷史浩劫,不能遏阻防範,又是誰之過?知書為的是求達理,不能明辨是非,讀再多的書都枉然!(待續)

中世紀知識份子肖像 (新評論出版社)

掛在樹梢的真心話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我們把家的圈子畫得太小了。」

──德蕾莎修女

在今年度捐贈給母校的書籍裡,有一本傳記《泰蕾莎修女》。因為是較早期出版的書,當時將Mother Teresa譯為泰蕾莎修女。後來在台灣出版的中文版,多半譯成德蕾莎修女。譯名雖然有異,但指的都是一生始終與貧苦人在一起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

IMG_6887-1

上一篇文章提到,福島核災發生到現在,屆滿兩年。今年,因為台電不斷增加預算、核電機組頻出問題,有關到底台灣用電是否非核不可?從政府到媒體、民間,很多人在討論「核能」與「公投」的議題。在我們的家鄉屏東縣,就有一座核三廠。你知道核三廠位在哪裡嗎?核三廠與你家的距離有幾公里,你算過嗎?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島,一旦發生像福島那樣的核災,人們要逃到哪裡去呢?台灣擁有三座核電廠,但台灣的居民,你具備了保護自我身家安全的重要核災知識嗎?

街頭是一本書

「書香家鄉計畫」的網站,除了會不定期介紹校友們捐贈和校友們發動親情、友情攻擊募集來的贈書,還希望介紹一些特別的書。圍繞著「核能」的話題,接下來就介紹三種特別的書。

IMG_6928-1到目前為止,當我們說到「書」,大部分是指用紙張印刷製成的紙本書;有些書,則是寫在街頭巷尾的角落。3/9到3/10週末假日的台北,從中正紀念堂、博愛特區到凱達格蘭大道,宛如一本化身成充滿音樂、律動的大書。這一頁是爸爸牽著兒女,那一角落有媽媽阿姨帶著成長中的孩子外甥的畫面…。哇!光是台北市,就湧進了十萬人左右上街頭,那些身影,可以讓人仔細地閱讀呢!像以下這位爺爺說,他手上寫了「我是人,我反核」標語的圖案,是他孫子畫的。

 

IMG_6830 IMG_6768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台灣分會兒童小組,在環保署門口,和媽媽們以閩南語大聲喊出:「核電核電NO! NO! NO!」、「愛囡仔,不愛歹麼仔(ㄆㄞ  ㄇㄧ  ㄧㄚˋ)!」(愛孩子,不愛壞東西)。

 

很多面孔一看就可以猜到,他們自動自發來遊行,而不是被什麼團體動員來的人。他們純粹為了自己的子女、孫子們的未來,而走上街頭。

IMG_6794-1     IMG_6818-1

有的人從中學習了水平式民主,有的人只是想表達「免於恐懼的自由」,有人認為呵護地球生態永續的信念和行動都很重要。有的人想要藉此傳遞對親人朋友的愛。

IMG_6966-2

 

在風中的單頁書

IMG_6914-1

 

為了我的未來

請廢核

小學生的請求

 

 

他/她一筆一劃認真寫下的字句,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誠懇的請求,只有一個:請廢核。

這不是向著國家最高決策者所做的請求,而是向著所有會威脅到「我的未來」的一切而提出的請求。就像日本詩人菅啟次郎寫的:「山川草木不同意」──廢核不廢核,不是人類自己的問題而已。

IMG_6961愛因斯坦曾說:「所有科技的努力,總以造福人類,關切人類的命運為主要目的。」他說的固然沒錯,但其實也只說對了一半。因為,科技不能只自私地造福人類,而犧牲其他一切生物。更何況,核電的發明,到頭來是會毀滅地球的,並非造福萬物的好科技。

這個小學生寫下「為了我的未來  請廢核  小學生的請求」,以最簡潔的三行字,寫出未來世代的心聲。這一張紙條,可以看成是一頁的書簡,這一封信,這本在風中飛揚的單頁書,清楚地告訴世人:

他/她和任何人一樣,不可能置身核災威脅之外。就算政府要舉辦公投,但門檻很高,未成年的他不能投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在三月九日這一天,他以他最真誠的宣示請求,向全世界公開表達了他對核電的意見。

這個小學生,或許已明白,個人雖然渺小,但是他/她自己的未來,應該由他/她自己決定,不該隨便讓別人為他/她決定。他/她的聲音或許微弱,他/她的個子或許矮小、不起眼,可是,他/她也許已了解,他/她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完整的個體、一個無人可取代的生命。

這本書,高掛在樹梢,不只是想讓凱道盡頭總統府裡的人看見、聽到他/她的心聲;也許更希望春風載著它們,飛向更多人的眼前、耳朵裡,提醒更多人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呢!

IMG_6853-1 IMG_6909-1

歌之書

還有一種書,是靠口耳傳唱,以最真實的歌聲和情感,唱在風中,印在人們記憶裡的歌謠。這種口述之書,往往沒有文字,卻比書寫文化的歷史還要悠久。不過現在要介紹的,則是寫於1994年,透過網路找一找,就能聽到的日語歌《若狹之海》(詞曲/唱:姫野洋三),其中一段,翻譯成中文,抄錄在後,你不妨仔細玩味一下:

無嗅無味的輻射能

每天死命地不斷製造出來

直到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那一代

只留下一個被污染的世界

拼命地把夜晚弄得那麼亮

拼命地把夏天弄得那麼冷

還不夠還不夠  這樣竟然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