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吧!來信吧!驚艷屏東、經驗屏東

很久沒有更新這個網站了,今天收到前幾天詢問捐書的來信,在此感謝各界的關注和對本計畫的支持。由於今年起校舍改建,捐書、募書活動已暫停,最快要到2019年中以後才會重啟捐書、募書的活動。敬請有意捐書的愛心人士,將書轉贈給有急迫需要的公共圖書館,或者響應【書香家鄉計畫】,將書捐給您母校的圖書館。

屏東縣霧台鄉素有「雲豹之湯」美譽的哈尤溪溫泉秘境

霧台鄉素有「雲豹之湯」美譽的哈尤溪溫泉 (照片出自: 屏東縣政府)

收到朋友寄來介紹金門的精彩短片不久又讀到聯合報昨天報導,屏東縣政府為推廣觀光,委託拍攝的《驚艷屏東》影片。真是巧合!這部影片裡,出現空拍的北大武山壯闊景色、霧台鄉素有「雲豹之湯」美譽的哈尤溪溫泉,還有南迴鐵路的懷舊火車,以水下攝影技術拍攝的湛藍海水、屏東的水上活動,與原住民、客、閩、外省及新住民等融合族群的人文之美…,雖然只是驚鴻一瞥。

筆者之前寫信給一位朋友,曾說︰「北大武山的山間和沿山公路,都值得妳帶孩子去發現和探險。龍應台為了她母親遷居潮州不到一年,屏東的閒適悠緩和自然,已讓她喜歡上了。遠遠的大武山,十年前,她絕想不到屏東會成為她放下一切的第N個(也將是終老的)故鄉吧…。」

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七月份和屏東地區16位國中生參加香港國際書展,最近她在臉書發表一篇〈秋天,來信吧!〉,興意盎然地問道︰

「 沿山公路七十公里,如果每一條入山岔路都走進去,會遇見多少個部落?我最該去哪一個?」

「整個屏東平原,包括每一個座落在村落東、西、南、北角的天兵天將營,有多少個廟祠宮庵寺府?」

「鄉村民間生活裡,究竟現代有多淺,而古代有多深?」

「屏東大大敞開2,776平方公里闊,大武山直直往上3,092公尺高…… 如果你剛好知道一個特別有涵義的地方、一個特別有深情的故事、一個特別有溫度的好玩的人(會讓我笑出聲、流出淚嗎)、一件從來不曾被開啟的幽幽記憶、一個你覺得用我的眼睛可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來信告訴我好嗎:地點、人名、電話、為什麼你覺得龍應台該去……」

龍應台留下了地址和電郵,等待有人告訴她一個個特別的故事

 

崇文國小的校友大概會記得小時候,夏天每當大雨過後,還我們的總是青色山脈,或點綴一道兩道彩虹,從校園操場望去格外壯麗。最常伴的景,是遠方的北大武山間出現清晰可見的澗水白瀑…和午後的清涼。北大武山下,白鷺鷥與夕陽水田共舞,倒影成思念。既古老又現代,看似一成不變,卻又相看兩不厭,清新如常。只是許多家鄉美景已不在,成了「龍泉相思」。

暑假即將進入尾聲…。好好趁著開學前的假期,去走訪不曾經驗過的屏東。山巔、海邊,賽嘉滑翔翼飛行、霧台的琉璃吊橋和遠山的雲霧裊裊…。或者,去驚艷重遊的屏東家鄉,以新的旅情、新的眼光,去看吧!或者去信吧!去說給潮州的新住民聽聽你深情的屏東相思…。

 

屏東縣政府觀光影片《驚艷屏東》

 

龍應台臉書 Facebook of Lung-Yingtai

龍應台的電郵:kavulungan3092@gmail.com

書信郵寄: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165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廣告

經典青少年電影 “狗臉的歲月"

「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My life as a dog and the story not to be told in time…

 

2018年(戊戌年),十二生肖的狗年,如果要推薦一部符合這個年份象徵,同時適合成長過程的兒童、青少年觀看的書籍或電影,那麼,兼具文學藝術內涵、探討多方面兒童心理學的瑞典影片《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原片名Mitt Liv Som Hund),就是值得推薦的經典青少年電影。

1985年發行的《狗臉的歲月》,除了獲得金球獎最佳外片獎、波士頓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外片獎,2005年也獲得英國電影協會(BFI)選入「十四歲前必看50部電影」(The 50 films you should see by the age of 14)中。是導演雷瑟‧霍斯楚(Lasse Hallström)的經典代表作,改編自Leidar Jonsson的自傳式小說。

狗臉的歲月——La vie de chien,法文的意思表示︰艱難困苦的生命。故事描述十二歲的男孩英格瑪(由Anton Glanzelius主演),在父親長期缺席、母親體弱多病的家庭長大。由於母親肺結核重病,感受敏銳的英格瑪不得不和母親分開,與經常惡作劇欺負他的哥哥分別被送到遠房親戚家寄宿。無法將心愛的忠狗西卡帶在身邊,幼小的英格瑪隻身搭火車到鄉下,投靠無子嗣的舅舅和舅媽。

《狗臉的歲月》以細膩平實的手法描述,在小村鎮認識新朋友、度過適應異地的日子,身心內外也在變化中的少年,面對失去親人時一無依傍,幼小的心靈自我排解孤獨的方式。疾病、孤獨與死亡陰影淡淡地貫串全片的主調。故事觸及了發育中兒童對身體性徵變化的認識,不同年齡的友誼和異性的第一次接觸。

影片裡巧妙安排舅舅家出現異鄉人房客一家,和英格瑪乍看是同病相憐,然而對照下,經濟狀況拮据的親戚,無力妥善照顧英格瑪,後來讓他住在屋旁的獨立小屋,暗夜裡的英格瑪,如形單影隻的孤兒棄子。

明白英格瑪這般處境,就更能理解,英格瑪何以對史上第一隻被塞進火箭發射到外太空的生物——名叫「萊卡」(Laika)的母狗報以深深的同情和不捨。影片設定的時代背景是1950年代後期,當時世界大事之一是︰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史上第一枚成功進入行星軌道的人工衛星「史普尼克1號」(Спутник-1 / Sputnik-1,俄語的意思是「衛星」,其本意是「旅行者」)。蘇聯的太空科技,超趕世界第一強權美國,引發美國的恐慌,從此冷戰的世界兩強展開「太空競賽」(space race)。英格瑪提到的「萊卡」(Laika),就是1957年11月3日蘇聯發射人工衛星「史普尼克2號」時搭載上太空的第一個動物。太空狗(The Space Dog)萊卡,即便牠是「首位進入宇宙的旅行者」,還上了世界頭條新聞,英格瑪掛念牠在孤獨中餓死的命運(注1),更藉著比較牠我的命運來自我安慰,自己這般狗臉的歲月其實還不算太壞…。

原先英格瑪慣於透過「比較」來接受命運降臨的一切,包括缺憾。在他投靠遠房親戚的他鄉生活中,看待世事的態度慢慢有了變化…。這一段轉變的過程,和電影將故事舞台設定在現代化步調緩慢、自外於競爭世界,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鎮息息相關。

影片中不時穿插喜感插曲,來自生活的智慧與幽默,小鎮工廠員工和鄰居熱絡的互動,詼諧中溫情暖暖,怪人無奇不有,村莊居民總能找到生活樂趣的樂天生活型態,圍繞英格瑪的周圍是冷靜溫馨的態度,隨著鏡頭注視、呵護英格瑪在陌生異鄉身心成長變化,安撫了外地作客不安的孤獨心靈。

假日放唱盤聽黑膠唱片,從收音機和稀罕的電視機收聽收看運動比賽,凝聚全村鎮老老少少的關注…自尋樂趣的生活和全民熱衷世界級比賽的光景,想必會喚起台灣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共鳴——曾經犧牲睡眠守在電視機前,只為了觀看地球另一邊的國際棒球比賽,為中華少棒隊、青少棒隊加油…的記憶,親切如昨日。

英格瑪與少女Saga的相遇是這部影片的另一個主軸,同齡異性之間從拳擊較量到萌發友誼和情愫…,充滿懷舊氛圍,直樸單純人心的小鎮環境,這些都溫暖了在焦慮中成長、遭逢生離死別的小男孩,撫慰敏感害羞的心靈。

 

不時拌嘴打架的兩兄弟,想為媽媽挑選電器用品,點出兒子用盡一切想挽回、想取悅重病媽媽的用心…,令人心疼的人去樓空,終於明瞭殘酷命運無能違抗。至親死亡的巨大陰影壟罩生活,冷漠的大人避諱不談,幼小的心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注視命運前來,帶走他摯愛的一切。

英格瑪驚覺,故事可能來不及說——「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留在觀眾心目中的,也是留在英格瑪生命中的,是一幕幕英格瑪稚嫩的旁白帶出回溯的詩意鏡頭︰母子相處的時光,波光粼粼的海邊,英格瑪化身小狗嬉鬧、逗母親笑的畫面,和母親讀書的片刻…細碎光彩般似夢如幻的每一格畫面,深深印在腦海,令他眷戀懷念。母子短暫同歡的美好時光,也因此成為他依憑抵擋悲傷、面對殘酷現實的最重要力量,將那再也無法說給媽媽聽的故事,以堅強長大,娓娓道來。

如果她再好起來,我一定要告訴她全部的故事…。」

 

 

*
My Life as a dog film 預告片:

 

 

注1︰
隨著資料慢慢揭露,世人了解萊卡悲慘的結局。The space dog Laika

Laika, Russian cosmonaut dog, 1957. Laika was the first animal to orbit the Earth, travelling on board the Sputnik 2 spacraft launched on 3 November 1957. The Soviet space programme used dogs and other animal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viability of later (Photo by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

春日和、曬棉被、曝青菜,第七年的311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陽光普照,氣候溫煦,有藍天。

PM2.5較少的好日子,與其去遊行,選擇給遠方日本友人捎春信。陽台上,有人來曬棉被、曝高麗菜,儘管休市風波,菜價令人疼。青菜香,棉被香,花正豔。此處的第七年311,好一幅春日和的風景。

而他們為引進核災地區食物蠢蠢欲動。真的,蠢,蠢,欲,動。

日本糧食自給自足率,多年來只有38%左右,不知道嗎?還想逼台灣孩童弱勢者吃進口福島周邊產品?就像不知道日本使用的麥,大宗來自澳洲外國。可是台灣的有機麵包店、日式高級商品店,往往標榜「日本進口麵粉」。日本從澳洲進口的進口麵粉,轉幾手就變成Made in Japan。還品質保證,誰說了算?

當初到處懸掛勿忘福島的旗幟,當初都義憤填膺、不惜絕食(罵聖人的人,吃了官司還敗訴),和平護地球,用愛發電,當初都喊得震耳欲聾。如今髮夾彎、偷天換日改名詞的騙術,都無所謂,都無動於衷。還有很多人,開始為自己支持的老闆拼命洗風向。

時間是照妖鏡,就像太陽是最好的殺菌劑。陰暗的真相,需要陽光曬一曬。為了健康,殺菌、曝光是必要的。最好春日和、夏日和、秋日和、冬日和。

 

真相是︰認識的幾十位日本朋友,有人核災後避難移居海外、關西,有人依然是零容忍,很多人都盡可能不買災區產的食物,除了兩位︰一位是九十多歲老人, 一位的親戚在災區。遠方友人會曬棉被,如果天氣好。但確實有不少日本朋友,至今仍喝著外國礦泉水。

此地陽台上曬著棉被,粉紅的圖案讓人想起嬌嫩的櫻花。高麗菜一片片攤在豔陽下,曝菜乾(「曝」的閩南語發音,寫成這樣的詞,大概比較容易唸)。還有公園裡爬欄杆的孩童、盪鞦韆盪得高高的,香汗淋漓日常生活的風景。不必擔心核輻射熱點在哪裡的幸福。父母不必每天心驚膽跳,擔心孩子體內被曝、得甲狀腺癌。第七年的311。棉被香、青菜香,安心的陽台,壯觀的風景,此地的日常,這「稀鬆平常」讓人感動 

 

只怕呼吸權和曝菜乾、棉被香一樣,不久都會變成此處居民卑微的願望︰願能長年安居在無紫爆、空污極輕微的環境,能開心醃製蘿蔔種水果,農產品不要隨便亂漲價。連衛生紙都是實實在在的幸福,而高官哪懂得,人民卑微的要求,省幾十塊錢對死薪家庭的家計是多大的意義?

PM2.5固然也很傷身,看似乾淨能源的核電,卻因為核廢料更傷地球、處理更棘手,不是科技提升所能完全解決,當然不是自私自利人類的萬靈丹。只能從減少物慾和各種浪費做起,珍惜所有資源,是個人最起碼可行的具體行動。「資訊公開、透明化」則是核電廠及政府最起碼的義務。因為攤在陽光下,才是健康之道。才能杜絕上下其手。「資訊公開、透明化」既非核電廠及政府敢背書的保證,擁核者更無法為這些人的「資訊公開、透明化」背書。何況包括日本在內,許多政府與核電廠,一再竄改數據、降低標準、出賣人民健康、隱匿職災,前科累累。

小老百姓,只能選擇遺忘或期待少空污、遠離輻射的片刻美好,父母親祈求可以安心陪伴孩子長大。東京的日本友人,依然慎選食品,不敢餵幼兒吃連鎖餐飲店的食物。但是,便宜幾乎是working poor低所得者唯一而無奈的選擇。他們也都曉得,日本安倍政府為舉辦東京奧運的目的,以復興為口號掩飾太平,犧牲災民(而台灣媒體不時出現,來自日本的官方鐵道公司,為東北地區招攬外國觀光客而大打廣告。) 有到當地採訪的日本朋友表示,一些腦筋靈活的外地商人,打著復興東北招牌包裝故事,搶走不少受災當地居民商家的生意。儘管如此,留在福島努力的人,還是有令人敬佩之處。

 

相對於掛念日本的朋友,只能祝福留下來的人快樂健康雖然筆者也明瞭產地有風評受害情形,也有多少無辜,可是也看過多年來日本企業集團黑心事件,擅改產地加工日期和賞味期限等昧良心的事件層出不窮,報導揭發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筆者依然堅決反對台灣進口核災地區食物。沒有絕對的品質保證,包括核安神話。

去年和日本友人碰面時,正巧附近有一座市立圖書館。與朋友在童書區發現由福島災區孩童所寫的福島繪本書,手寫的筆跡很真切傳遞作者的情感,就像福島地震海嘯核災後當地居民自動自發手寫的新聞報紙,看了讓人動容。朋友翻閱著繪本,提到他接觸的一群福島世代學生,那些童年經歷福島核災的年輕世代,比任何一個時代的日本年輕人都更了解甚麼是原發、受曝量和毫西弗甚麼是偵測食品所含輻射劑量的貝克偵測器…的世代,是多麼善感認真,不怕思考、啃讀嚴肅而大部頭的書…。

上次去日本,另一位日本長輩贈送一本《福島 10の教訓—原発災害から人々を守るために》。這次去,長輩補送一本中文版,《福島 10大教訓——守護民眾、遠離核災》(譯者陳威志)。長輩說許多民間團體默默付出,為福島核災災民持續追蹤身體受曝情形、紀錄孩童的成長變化。為公衛慘痛歷史和人類浩劫紀錄保留真相,是靠生命換取、與時間比耐力的龐大工程,在車諾比、三浬島之後,將成為珍貴的世界遺產。而人們所能給予個人的祝福,無非是希望當年福島核災時受曝的嬰兒小孩,三十年後,他們她們還健康平安活著…!

當你親眼看見靠近福島時輻射儀器指針已開始飆高,目睹不像大自然的詭譎天空和大白天出現異樣黑幕罩頂的龐然雲海,也許你就能領略瑞秋卡森警示的寂靜的春天而今,春天更加寂靜無聲,與北極終年不化的流冰一起悄悄融化,不理會孩童天真的奔跑和無邪的笑容。

與其去記錄行禮如儀的台北反核遊行,在自家陽台,曬曬骨頭需要的天然維生素D,利用時間安靜閱讀,如《公平的未來》(Fair Future)這樣的抉擇也許更值得。書太厚了?那麼薄薄七十頁的小冊子,《福島 10大教訓——守護民眾、遠離核災》,日文中文都好,只要聽進一則教訓,一則就好︰

教訓 1 別被「安全神話」騙了。

 


**
***

注︰瑞秋.卡森寫的環保經典巨著《寂靜的春天》,也是【書香家鄉計畫】獲贈的書,有興趣者,可到崇文國小社區圖書館借閱。《公平的未來》(原書名: Fair Future—Resource Conflicts, Security and Global Justice)(日文版: フェアな未来へ、新評論出版,2013)。試著想想包括核能在內的資源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佔盡全球百分之七十五的資源而全世界的飢餓人口和慢性營養不良卻有十億人口之多

參閱:  你如何撤離鴿子或麻雀?

共構存有的冬日舞 Winter’s dancing of co-constructed being

共構存有的冬日舞
Winter’s dancing of co-constructed being

 

咫尺天涯
趨近於零或者無限
共構存有
假郵差手勢怯疑
無信使人悵然
天真信箱
開口笑
海角天涯可以咫尺
Can you remember…
歌聲寄雲端
雲朵朵雲朵朵雲
Can you remember…
Remember you can…
冬日誰不留下腳步
這舞這歌這月這全食的
遺忘
直到下一輪

 

 

le 31 jan 2018

 

.

註: 圖片和歌曲"Winter’s dancing"皆來自Art of Empathy樂團:

https://artofempathy.bandcamp.com/track/winters-dancing

 

 

 

十月藍的藝術之旅Travelling of October Blue Art

取消原本規劃好的旅遊,或是臨時起意的小小出遊,就是所謂的「計畫趕不上變化」。不久前,我就經歷了一次,難忘的秋日之旅,與您分享。

一直想去故宮看特展和常設展,但總覺得等工作告一段落,有閒心,又想避開人潮再說。那天忙到中午時分,得知是台灣文化日,雖然多處文化設施免費開放,但下著綿綿細雨的平日,參觀者應該很少,擇期不如撞期,又有「國寶的形成」特展和文獻特展的召喚,忙裡偷閒,下午自動休假,輕裝上路了。 繼續閱讀

願來世當你的行星 Wishing for being your planet in afterlife

每年夏天的天文盛事之一,大概就是七、八月的英仙座(Perseids)流星雨了。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又將「如約而至」,據國際流星組織(IMO)預測,2017年英仙座流星雨的高峰期發生在8月12日到8月13日凌晨。

很多年前,本屆一位多才多藝、還會作詞作曲的同學,曾經在聊天時傳授許願的小技巧:把自己的願望經常掛在嘴邊(例如「平安、快樂、幸福」),這樣,當無意中瞥見流星的瞬間,才來得及立刻許下願望。如今他已成為老師多年,不知是否還記得這小技巧,也傳授給山上的孩子們?

另一位如今遠在美國的同學,大學時曾是天文觀測的愛好者,經常在西子灣賞星月。不知是否如今也會與家人一同,觀賞浩瀚夜空的流星群?也會偶然想起,地球另一端的家鄉,和昔日老友們秉燭夜談、徹夜把歡的時光?

也是多年前的回憶,特地上山,在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地,臥看仰觀流星雨。那時,不是甚麼「追星族」,還沒有發明數位相機,沒有手機和網路的時代,不插電的夜晚,仰躺在萬籟俱靜的草地上,靜靜欣賞眼前壯觀的天文奇景,單純凝望天際,在劃過一道道流星之間,許下平安、快樂、幸福的願望。往事如流星雨…

流星雨,也總讓人想起作家三毛。她那場〈流星雨〉,是台北文壇一場精彩的演講。 繼續閱讀

Papaoutai , Papa can you hear me? 關於父親的幾首歌

如果問,與父親有關的書,也許您會想起《傅雷家書》。如果問,與父親有關的歌曲,您會想起甚麼?

本計畫有個分館或者分身:【書香家鄉計畫微網誌】,除了轉貼這裡發表過的文章連結,發佈的多半是比較年輕而輕鬆的內容,還是跟閱讀與書籍有關,但微網誌的特色是影片、音樂和攝影圖片居多。這裡反而很少連結【書香家鄉計畫微網誌】的內容,也因此,微網誌保留的竟是比【書香家鄉計畫】更完整的內容了。

今天在微網誌貼出兩篇與父親節有關的影片,就趁此介紹連結。至於以前的內容,有興趣的話,請前往瀏覽。

這裡簡介三首與父親有關的歌,前兩首就是已貼在【書香家鄉計畫微網誌】的兩首曲子: 繼續閱讀

加法思維與可能的文化

多年來,我生活的空間牆壁貼有一張海報,一隻黑貓陪伴小女孩。是出自法國南方行動出版社(Actes Sud)。南方行動出版社的法文書籍,很多的開本,獨特的細長比例,質感和編輯設計、裝幀都別緻…。

新就任第五共和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頒布總理愛德華.菲利浦的內閣後,任命《南方行動》出版社執行長法杭絲瓦.倪慎(Françoise Nyssen)擔任法國文化部長。法國媒體《新觀察家》(Jérôme Garcin執筆)隨即寫一篇文章,取了法國文化圈深表贊同的標題︰

「終於,一位(真正的)文化部長。」 « Enfin une(vraie) ministre de la culture »

65歲的倪慎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畢業於分子生物學,後來修了都市計畫的建築學位。十七年前與夫婿一起到法國南方的阿萊城,成為她父親出版社事業的得力左右手。她父親于貝.倪慎(Hubert Nyssen)從1978年創立出版社以來,是文化與文學天地的老園丁。父女連手將出版社經營的有聲有色,以獨到的眼光和堅持,很早就發掘文學界的明日之星,出版分享俄國作家貝蓓洛娃(Nina Berberova)、匈牙利小說家卡爾特斯(Imre Kertèsz,200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及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等作家的優秀作品。以獨特報導體裁寫作多年,並於20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tich)…等傑出當代世界文學和法國作品,有不少由南方行動出版社出版。也有針對兒童、青少年讀物的出版。

法杭絲瓦.倪慎走得更遠,本身擁有文化領域全方位的藝術品味和鑑賞力,對文化領域的創業經營也有其理念和行動力。知識與思想的出版領域成果豐碩,讓擁有兩百多員工的「阿萊城的小出版社」成為與Gallimard、Le seuil及Grasset等法國出版界龍頭相抗衡的卓越出版社,更保有捍衛言論自由與人權的文化人風範,出版土耳其重要當代作家愛爾朵岡(Asli Erdogan)作品,在她遭土耳其獨裁總統羈押後,以行動協助她獲釋,隨後出版其著作《沉默甚至不屬於你》(Le silence même n’est pas à toi)。

她將《南方行動》推向多元化的觸角,建立成為跨領域的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和戲院融匯於阿萊城——遠離法國巴黎文化藝術核心的城市地標。企業化經營確保多元化的收入,支撐她得以獨立將文化的理想落實,而幾乎很少仰賴國家或國家圖書中心的經費。這與台灣各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和文化創意者經常靠著申請企劃獲得官方補助、贊助而生存截然不同。

倪慎在訪談中提過,家族的價值觀以及外祖父擔任監獄醫生的工作,和受其鼓勵閱讀的《穿白袍的人》(Les hommes en blanc)帶給她很多影響。而她人生更具戲劇性的轉捩點,或許是她十八歲兒子在飽受霸凌後自殺身亡的事故…。沉痛的悲傷遺憾,促使她與丈夫在三年後成立一所從幼兒到高中生的綜合學校︰〈可能的領域〉學校(Ecole Domain du Possible)。讓有各種障礙困難的孩子能齊聚一起,在有羊群、牛馬和橄欖樹與城堡圍繞的大自然環境下快樂地成長,透過一百多年的史坦納教育方式,以及蒙特梭利等的教育課程,文化的開放精神,並重母語和外語、數學、歷史,透過寫作、永續農業的農場生活、建築工匠、庭園設計…等等從基礎實踐,學科實驗和手作,平衡發展,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節奏中「學習如何學習」(apprendre à apprendre)、培養學生好奇心、建立自信與世界公民意識。支撐這些具體實踐的是堅信的價值︰相信閱讀、相信書籍、相信教育的可能。

法杭絲瓦.倪慎說︰「一本書總是能夠拯救某個人,文化是永不止息的豐富泉源,即使在危機的最黑暗時刻。」(Un livre peut toujours sauver quelqu’un, la culture est source de richesse inépuisable, même au plus noir de la crise.)這位文化人對文化藝術和教育的喜愛與尊崇,從1980年代起,冷僻的、熱門的法國文化活動,都在她的手中擘劃推動,因此,Jérôme Garcin讚譽她早在被任命以前,已經是實質的「文化部長」了,也相信「可能的文化」(La Culture du possible)因為她而實現了。


(photo:Actes Sud)

期望能重現如戴高樂時代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帶領下的文化榮景,這心願正如對剛上任的最年輕總統寄予的厚望︰不只是期望馬克宏振興法國經濟、弭國內各種對立分歧、強化法國的安全與自信,提出團結歐盟的方案,同時,法國從文學界到哲學領域的學者,紛紛探討這位年輕時代追隨保羅.里柯爾(Paul Ricoeur)研讀哲學、喜歡向長者討論請教,既容左又納右派的中間路線總統,究竟有哪些異於常人的特質。

有來自龔固爾學院的作家撰文,雅好閱讀思辨的馬克宏像密特朗那樣,有文化涵養,懂得禮遇知識界、關注文化的建設與保存,而期許他成為真正涵養了兼容莫里哀、左拉、伏爾泰、喬治桑、普魯斯特、李維史陀…等法國人文傳統底蘊,同時並蓄透過翻譯引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等等世界文學的「文學家總統」,因為,法國是「文學大國」。

有政治哲學者觀察到馬克宏的口頭禪是「同時…」(en même temps),來探討里柯爾式的哲學思維對他的影響。記得馬克宏在五月七日當天勝選發表說︰「每個人都跟我們說『不可能』,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法國!」(Tout le monde nous disait que c’était impossible, mais ils ne connaissaient pas la France.)。當時筆者隨即聯想到里柯爾曾說過︰「應該將無法比較的拿來比較」(Il faut comparer l’incomparable)。這些都是勇敢大膽、跳脫常規限制、兼具耐性開放的思維,很值得細細探索的加法思維(plus α)。

想像一下,台灣的社會容得下這樣的哲學總統?想像一下,我們的社會是否有既熱愛科學、藝術、文學、戲劇表演,又尊重歷史、音樂、電影創作自由…同時具有如薩依德的文化良知、勇氣與實踐行動的知識分子?我們的社會是否有這樣的文化水準,從出版界延攬這樣的人擔任文化整合的重責大任?想像一下我們的社會,是否有雅量容許外來的移民擔任閣員,而不會攻擊其比利時出身的身分? 繼續閱讀

拓荒豈忘身來處—續談祭祖尋根

今年春節國中同學會睽違多年後舉行,會後同是崇文國小畢業的校友周姓同學邀幾位到他家敘舊。短暫拜訪,到近來一連串的感懷,這裡想從在同學家見聞說起,可算是「祭祖尋根的季節」的續篇。

當車子開進周同學的老家,一棟幽靜的平房映入眼簾。閩南建築,建材、結構細節,有講究有巧思,整體透露樸實穩重的風格。那是他們兄弟兩人為了孝敬母親,合力在老屋土地重建的房子,前庭後院還有菜圃和果樹。事業有成的同學指著保留到現在的老傢俱,笑談童年往事…,老傢俱沒有雕龍畫鳳,但相信在他心目中,絕對是骨董級。


同學家的《周氏族譜》與屋內銘刻先人德澤的字樣

字如其人,屋有家風,眼前所見無疑是一個例子。同學出示周氏族譜,已是渡臺第九代,而窗明几淨的客廳,我注意到牆上懸掛一幅以炭精筆描繪的祖先肖像畫。筆者對這類的畫像並不陌生,感覺較特別的,是凜然端坐正面姿態的肖像畫下方,題有自述從佃農到成為自耕農,胼手胝足,正直忠實,總結一生志業、期勉子孫的文字。在主人熱情邀約晚餐、品茗後結束拜訪。處處隱約流露出同學家族篤實惜物、緬懷先人的古意,在世風日下的當今社會,自是難得也難忘。當時並沒有用多少言詞表達,感動卻在心裡慢慢迴盪開來……。

記得幾年前和家人聊起已拆除多年的三合院老家,合力回想大廳門口對聯刻了哪些字——那些字句,都是小時候啟蒙認字的漢字(筆者既沒念過幼稚園,也沒上過一天托兒所,真是莫名其妙的驕傲啊)。那些字句,可都是祖父手持刷子,沾上調勻的金色漆,仔細塗刷,要煥然一新過新年的詩詞,也是自己年紀漸長取代祖父年邁的手,在石牆的凹凸面,小心翼翼反覆塗刷,複寫成記憶的家訓︰

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示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

記憶一旦喚起,又可以倒背如流了。去年無意中翻閱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人文庫袖珍本《對聯新語》,發現這副對聯出現在書裡︰清漁洋山人王世楨,乃祖方伯公,年九十餘,讀書排簒不輟,雖盛夏,衣冠危坐,未嘗見其科跌,嘗揭一聯於廳事,云︰

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

「示」比「教」的力量似乎更含蓄深遠,是筆者的經驗——那個年代,父母親多半是以默默的背影教育子女。木訥寡默,是許多戰後台灣五、六年級生共通的父母親形象。

許多人受到教科書與媒體輿論影響,遠遠強過日漸疏離的家族聯繫關係,對歷史淵源和傳承的認識淡薄,渡臺可能也不過五、六代,卻因反中的意識型態,就數典忘祖,把四、五代以前列祖列宗與嫌惡的政權攪在一起恨下去,跟自己的祖先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


劉氏宗祠,全台規模最大宗祠,建於清同治年間。遙尊帝堯、劉邦、劉備為先祖。位於內埔萬巒五溝水,是同姓聚落。

看到報載飄洋過海到屏東尋根的故事,於是想把「祭祖尋根的季節」舊文找來。來自黑龍江的黃斌,族譜記載祖先來自台灣而來尋根,祖先因受朱一貴事件連坐而遭流放,屏東縣文化處特邀文史工作者安排他尋訪事件相關據點。「其中內埔鄉中林村被稱為『杜君英庄』。內埔鄉中林村內仍保有與朱一貴先後起義的杜君英衣冠塚,還有供奉朱一貴舊部潘寶大元帥的慈鳳廟。中林村前村長潘安全表示,200多年前,杜君英與朱一貴先後起義反清,因被視為逆賊,其舊部後人只敢偷偷將其衣冠葬於屏東縣內埔鄉大和部落,後因洪水肆虐,120年前再遷往內埔中林村,因此當地又被稱為『杜君英庄』,明年剛好是遷村120年。」(引聯合報2017.3/28報導)*

筆者並不清楚家鄉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是報導提到田野調查先祖和馬卡道族,文史研究者指出「大昆麓」古地名有說是屏東枋寮,一說是雲林嘉義台南一帶。但父系為大陸出身,母系可能是馬卡道族人,建議他「多來幾趟台灣做田野查訪,以及查考清代宮中檔等資料,先祖的事蹟就會逐漸清楚。」 繼續閱讀

曾經沃土,已成灰燼What once was land, now lies in embers

苦難悲傷與毀滅熠熠生輝

曾經沃土,已成灰燼

.
以上是Art of Empathy樂團歌曲Virile Earth(精力充沛的地球)歌詞摘譯。
Art of Empathy 翻譯成中文是:同情共感的藝術,或者說同情共感的能力,這個人類越來越弱的能力…。Art of Empathy也是筆者很喜愛的搖滾樂團。在311這悲傷的日子,也許適合聆聽這首Virile Earth。因此選譯了這首與Mary Lou Dauray的作品THIS LAND IS NO-MAN’S LAND(這土地是無人荒地)與筆者攝於福島縣南相馬市及東京的照片以茲紀念。

原歌詞如下:

Brilliance of woes and destruction

What once was land, now lies in embers

Virile Earth by Art of Empathy

以下官網可聆聽:
https://artofempathy.bandcamp.com/track/virile-earth


出自Mary Lou Dauray的作品
“THIS LAND IS NO-MAN’S LAND”  (這土地是無人荒地)


(筆者攝於福島縣南相馬市、東京)

於第六年的311